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
描述: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简称流感。感染上流感病毒后一般经过1-2天潜伏期可发病。主要表现为发高烧,可持续3-4天,头痛明显,全身疼痛常见且严重,全身极度乏力出现早且明显,有时鼻塞、流鼻涕、咽痛,咳嗽轻微或中度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可并发肺炎、支气管炎、心包炎、脑炎、急性心肌炎等,可能会威胁生命。常发生局部甚至大范围暴发流行。
建议:秋冬季气温变化大,是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应注意气温变化,随时添加衣物;家庭和幼托机构、中小学校应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继续做好流感、普通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一旦患上流感要在家中休息,直到症状完全消失。必要时接种流感疫苗,保护老人、儿童,慢性病等重点人群。
病毒性胃肠炎
描述:病毒性胃肠炎又称病毒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待症状,病程短。各种病毒所致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以急性胃肠炎有关的病毒种类较多,其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等。秋冬季节为病毒性胃肠炎的高发季节,其中诺如病毒胃肠炎容易在集体中引起暴发。主要通过人传人,经粪—口或口—口传播,亦可能通过水源污染或呼吸道传播。成人轮状病毒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常呈水型暴发流行,也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以9~12月龄发病率最高,6月龄以下少见,但近来人工喂养新生儿发病也较多,成人感染后多无症状或呈轻症表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则人群普遍易感,但主要在青壮年中造成流行。
建议:及早发现和隔离病人;对病人呕吐物、粪便应消毒处理;重视水源及食物卫生,餐具中进行消毒;婴儿室应有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应提倡母乳喂养婴儿;对6—24月龄幼儿口服含各型轮状病毒的减毒疫苗,可刺激局部产生iga抗体,为目前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
描述: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建议:手足口病易在幼儿园出现聚集性发病。幼儿园要加强晨检制度,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患病儿童。孩子家长、学校老师、家庭保姆等要做好个人卫生工作,防止因大人隐性感染而传播给儿童;对已明确诊断为手足口病的,家长要及时告知患儿所在的幼托机构,以防止疫情进一步传播。
来源: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