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领导,统一规划,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尊龙凯时入口
为进一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近期召开会议,对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问题进行了集中研究,进一步理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建设的整体思路;明确近期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加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工作质量,提高疫情预警预测的能力;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网络直报系统,整合信息系统建设。现将有关情况登载,供各地参考。
加强领导,统一规划,
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一、信息系统的建设推动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科学管理的进程
(一) 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系统的建立使传染病防治管理产生了质的飞越。
我国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建立后,改变了传统的按月逐级报告传染病统计数据的信息管理模式,实现了由医疗卫生机构直接向中央报告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模式的创新,解决了疫情及时报告与订正、常规监测与突发事件预警、监测结果的自动预警预报、监测数据空间分布与分析问题和流动人口疫情报告管理等诸多问题。使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上升到个案管理,做到了按日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分析和重大疾病的个案管理,日、周、月、季、年的疫情分析工作已形成规范,为传染病疫情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提高了基础保障,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信息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革命。实现网络直报后,甲乙类传染病的报告发病数就比系统建立前提高了30%;2003年以前,传染病疫情从医疗机构报告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平均需要4.9天,现在缩短到0.7天,报告的及时性提高了10倍。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发现和报告,提高了对不明原因疾病的发现和监测能力,显著提高了传染病控制工作水平和预测预警能力
同时,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也是世界一流的。通过建立虚拟专用网络(简称vpn)及备份链路,将各级医疗机构连接在一个安全的网络内,确保信息的准确和及时,这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这些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以天为单位进行疫情信息的分析统计,能够定期形成疫情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和年度统计分析报告。
(二)监测内容不断拓展,网络覆盖面逐步扩大。
在目前的系统平台上,已组织开发了艾滋病、结核、鼠疫等多个专病、单病种监测的应用系统,作为对疫情报告信息的补充来保证信息采集管理的完整性,为最终实现单病种病例信息个案管理和疫情报告个案统一管理、医疗机构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信息、以及实验室检验信息的统一管理奠定了基础。
另外,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试点工作顺利完成。系统将为每个儿童建立免疫服务电子档案,建立分级管理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数据库,实现接种信息动态统计、监测、分析,系统地收集和评价接种情况;逐步实现儿童预防接种资料联网与异地信息共享。自2005年7月开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利用已运行的“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在江苏、浙江、湖北、甘肃等6省开展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试点工作,目前试点省份的终期评估工作已完成,下一步将在全国推广应用。
为了进一步扩大监测网络的覆盖面,2005年国家为西部12个省份的乡镇卫生院配备了16700多台计算机,解决了西部因缺乏设备导致的疫情报告迟缓等问题,使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的网络直报率从2004年的58%提高到了2006年的71%,提高了疫情的发现率和传染病监测的及时性。
(三)信息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不断加强,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机制逐步健全。
《传染病防治法》设立专门一章,规定了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与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质量,为预防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卫生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启用新传染病报告卡的通知,统一传染病报告格式和报告内容;同时发布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从传染病信息报告、报告数据管理、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资料保存、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考核与评估等方面进行规范。
同时,为加强我国传染病常规监测工作,卫生部已先后下发了23种重点传染病及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对各病种的监测目的、监测内容及各级监测单位的工作职责作了明确规定。根据监测方案要求,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设立762个国家级监测点,系统开展传染病分布、传染源、宿主、媒介及实验室等方面监测工作。这些监测方案的出台和实施,初步构建了我国重点传染病及病媒生物监测网络框架,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传染病监测工作水平,促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检验信息的科学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增强全社会预防疾病的意识,尊重社会公众对传染病发病情况知情权的要求,从2004年1月开始,按照公开、透明、依法、及时原则,卫生部定期(月度、年度)向社会公布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同时向世界卫生组织、港澳卫生署通报。目前,我国多数省份卫生厅局均能做到每月公布本省份传染病疫情信息,并及时公布本地区暴发疫情信息及处理情况。2003年12月1日,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与相关国际组织首次联合发布了《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并坚持每年发布,对于国际社会客观了解我国艾滋病防治问题、进展、政策,争取政府、国际和社会支持,促进艾滋病防治政策的制定和防治措施的落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信息管理模式逐步清晰。
要做好传染病暴发流行预测预警,有效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实现疾病预防控制决策过程科学化,及时、准确、科学掌握信息和分析利用信息十分关键,对此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已达成共识。几年来,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在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工作上,一是加强常规报告与监测信息的管理,即前面已经提及的在加强信息网络平台硬软件建设基础上,加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规范重点疾病监测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检验结果专报系统,强化免疫规划、改水改厕、血吸虫与地方病监测等相关信息报告系统等;二是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全国性调查,以掌握全国基本情况,解决常规报告不能解决的信息问题,例如在2000年完成了《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2002年完成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5年完成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审评》,调查结果公布后,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政策与策略措施的制定与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2005年开始了第三次以癌症为重点的全国死因调查工作和淮河流域重点地区癌症高发问题调查工作,目前现场工作已基本结束;2006年开展了《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场调查与采样已全部结束,实验室血清学检测接近尾声;完成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展评价》和《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落实情况考核评价》,资料分析与评价报告起草已基本完成。三是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关注世界其他国家传染病疫情动向,追踪媒体网络关于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道,及时核实相关信息,必要情况予以说明。四是在全国范围内已开始设立12320热线,接受社会关于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工作卫生事件投诉与举报,提供相关咨询。
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信息系统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支撑作用
尽管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系统建设发展的角度,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信息化规划的目的认识不足。
(二)全国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水平发展不平衡。
(三)网络直报系统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质量仍有待提高。
(五)公共卫生基础信息的建设与管理仍存在空白。
(六)传统免疫规划信息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实现接种信息共享的需要。
(七)对监测和报告信息的分析利用不充分。
(八)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信息的登记与报告工作重视不够。
三、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统一规划和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体系
信息系统的建设是管理者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我们赖以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我们决定召开这依次会议,进行研究和讨论,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工作,要巩固已有成绩,继续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建设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统一规划。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建设是对传统卫生防疫管理模式重新规划、定位和标准化、规范化的过程。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由国家统筹,分级管理。其建设采取分级负责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监测信息系统的行政领导和建设,各级疾病控制中心负责组织管理与实施。各地在信息化建设中,要以卫生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避免单纯模仿手工作业方式,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应用特点,改造和规范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流程。降低投入成本,增强管理效率,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
资金保证是系统建设的基本条件,对于公共服务特征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建设项目,要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各地卫生事业经费中应规定适当比例投入卫生信息化建设。各地应根据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基本要求,根据各自需求水准和建设能力和条件,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在信息系统建设前,应该与国家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交换意见,确保在规划设计上,与国家整体方案的一致性。并注意充分论证、试点运行、分步实施、总结经验,全面推广。我们也会及时总结地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经验和好的做法,供其它地区借鉴。
(二)重视疫情报告和管理,完善各级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规范传染病报告信息的管理,建立并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要在卫生行政机关内部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审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汇总上报的网络直报疫情信息。厅局以及疾病控制处的领导也应及时掌握辖区内重点疫情情况,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做好重点疫情的控制处理工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安排专人动态监视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及时审核报告信息,定期汇总分析辖区内疫情及变化情况,并将分析结果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各地应进一步加强传染病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建立并不断完善传染病疫情的通报和发布制度。要加强与农业、质检、教育等部门的疫情信息通报和反馈,及时对舆情及社会关注的疫情进行调查核实,提高传染病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同时,要加强对网络直报运转维持经费的投入;加强对网络直报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定期开展传染病报告质量检查,及时查找并解决工作中存在问题。
(三)加强公共卫生基础信息资源管理,整合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对信息的分析利用。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信息是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科学宏观决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些基本资料在确定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制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卫生资源分配、处理灾害疫情和突发疾病预防控制事件中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佐证作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对加强对基本信息的登记与报告的管理工作,要指定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该项工作,对登记录入的信息要有人审核。按照高部长的指示要求,疾病预防控制局正在组织专家讨论制定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考核标准,其中的许多检查、考核内容来自机构自己填报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的正确与否,也将会直接影响到对一个机构的评价和单位自身的考核成绩。今年,疾病预防控制局将加大对该项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并将其做为检查一个机构规范和科学管理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今后,对信息报告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要纳入对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考核目标,同时做为确定国家支持项目条件之一。
以出生、死亡监测数据为核心的生命统计信息系统,是公共卫生信息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之一,通过连续稳定的出生、死因信息报告能够客观估计卫生需求,评估人群健康状况的变化,为国家制定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卫生部领导十分重视生命登记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关于《淮河流域重点地区人群恶性肿瘤与相关危险因素调查报告》的汇报会上,王陇德副部长指示“要整合并完善医疗机构和社区的死因报告系统,提高信息的质量和利用价值,为重大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生命登记信息系统平台,各地要结合国家系统建设,进一步整合死因登记报告信息,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试点工作。认真分析和研究,解决各地开展生命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卫生行政部门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遵循及时、准确、科学、规范的原则,加强对信息收集、分析、解释、应用各个环节的管理,要明确信息收集、报告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有专业的人员或部门负责信息的分析;要设立专家组负责对信息的解读和预测;要利用获得的信息为政府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咨询,指导决策,引导社会参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四)全面推进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以个案为基础的预防接种信息管理。
目前,在国家免疫规划技术管理规范相对比较成熟,信息管理需求较大的情况下,各地迫切要求国家在已经部署实施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平台中,建立规划统一、适合形势发展的儿童免疫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为此,卫生部在通过广泛开展需求分析与论证,选定在江苏、浙江、河北、湖北、云南、甘肃6省开展了为期2年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试点建设,试点结果显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以个案为基础的接种信息管理,及时掌握辖区内儿童预防接种动态;实现流动儿童接种信息的异地共享,为落实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提供基础;促进预防接种服务规范化管理,方便儿童接受预防接种服务。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是通过利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已有的软硬件资源,适当增加应用必须的设备,构建覆盖中央、省、市、县、乡的儿童免疫接种信息管理网络系统。该系统由接种点客户端软件和国家信息管理平台2个部分组成。乡级防保组织和接种单位利用接种点客户端软件收集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通过网络直报至国家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儿童接种信息的个案管理和数据共享。国家、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国家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辖区儿童预防接种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对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进行查询;分析一、二类疫苗的接种情况和流动儿童接种情况;分析乡级防保组织和接种单位上报的个案数、频率、及时率和成功率,及时发现常规免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为加速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近期卫生部印发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以规范全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要求各地在今年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遵循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原则。中央负责国家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建设,地方负责接种点应用建设。接种点客户端软件由中央免费提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规范》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合理配置系统运转所需设备、人员和维持经费。在已使用本地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地区,以省为单位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交换集成标准》的要求,对应用软件进行调整,年底前实现与国家信息管理平台的数据交换。未使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地区,原则上统一使用国家免费提供的接种点客户端软件。这样,通过几年时间,东、中、西部省份分别于2008年、2009年、2010年底以前90%以上的县、80%以上的乡完成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接种信息的个案管理的目标。
进一步做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充分把握当前的大好时机,通过对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的系统规划,全面整合疾病预防控制信息资源,逐步建设国家集成的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平台,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够实现快速、高效、低成本地开展信息资源管理活动。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全局、统一的网络化业务运用;提供高效的信息检索与查询、主题事件数据的获取和信息发布。最终建立覆盖全国的,信息管理逻辑上集中,物理上集中与分布相结合,保障信息互联互通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满足国家实现综合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的需求,最终实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的创新。